2022年秋天,我曾在一所地市级高中为高二班级代授了两个月的外语课。胡鑫宇悲剧在新闻舆论中酝酿数月,虽然前后期所关注重点和呈现问题有所不同,但此时回想高中学生的生存状态,那段经历的确赐予了我产生共鸣的体验与认知。因为当时班级里亦有数名学生处于重度心理亚健康状态,为此还特地用微信推送过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文章给其他老师与家长,但其实自己也并没有因为多读了几篇文章就解困和释怀,反倒深感多数文章所论及的“倾听与沟通”因素,既不是问题产生的根因所在,也无法成为解决问题的抽薪之法。问题到底出自哪里呢?不妨先看一看苦恼着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
高二学生的
日常学习生活
(相关资料图)
1.被学习牢牢攥住的生活
学校位于市属辖区,周围环境相当于一个规模偏大的中心镇,作为一所省级示范高中,按照教学成绩与实力声名,在本市排位约第四、五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吸收来的生源虽不是最优秀的,但资质亦不差。在学校的10分钟步行圈内,坐落着数个生活小区、一些生活用品店、一个菜市场、十几家小吃摊店、一个有超市的生活广场以及一座综合医院。步行30分钟或者公交5站之外是市区副中心商圈,距离上超出了学生们的日常活动范围。周一到周五的课余之间,只来得及学生们快速到校门口马路对面的小吃街满足一日三餐,或者住校生可以去最近的广场超市补充些生活用品。
学校里面有一层六个窗口的食堂、小超市、男女生两栋5层宿舍楼,6-7人/间,能简单供应生活所需,住宿费500元/人/学期。受不了宿舍吵闹,或者规制太严格,又或者条件好要求高的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周围的新旧住宅小区租房子住,独式小公寓或者同学二三四五人不等合租套房,房租费用100-500元/人/月不等。
因此,学生们按照生活形态,可以分为住校生、校外租房生、每天早晚由家长接送的附近走读生。不论是哪种形态,在学习规定上受到的要求约束相差不多,因为朝6到晚10的时空都身属学校和学习,此外可供自己安排时间与内容的生活微少单调。
2.以学习为主轴的日常规划
学校的高二年级共有18个班,每班学生人数30人左右。1-10普通班,11-12重点班,13-16实验班,17-18远程班。学体育、美术、传媒艺术等的学生一般在普通班,重点班和实验班是经过考试成绩选拔出来,虽然学生们认为“重点班”和“实验班”本身并无区别。
按照新高考改革,除语数外主科,学生可以在历史地、物化生中自由选择三个科目,学校按照学生意愿配置班级,分为以文科为主的大文附理班、以理科为主的大理附文班、纯文科班、纯理科班四种类型。学校执行理科优势方针,特别设定了纯理科的远程班,将优秀尖子生组班,通过与省城重点中学网络连线方式,接受优校名老师的授课,本校老师线下负责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与练习考试等辅助教学,以此集中资源与力量,追求高考战绩。
秋季新学期开学,眼看着初入学的高一新生体验过几个月的新鲜与期待后,就迅速进入了高考目标悬于顶的压力模式,更勿论高二学生的全省学业水平测试(通称“会考”)大限已至。这些压力通过(1)日常课程(音乐美术信息体育时间常常被主课征用);(2)考试制度(周考、月考、不定期联考、会考、高考,以试卷为每日作业单位;考后体现为排名、排座、通报家长);(3)生活管制(早6晚10的学习安排之外,生活内容既不丰富也不自由)充满每一个外在时空和内在身心的角落。
观察一名高二学生的日常学习安排可见,周一到周五,住宿生不得超过6:30由宿管阿姨喊起,走读生入校。所有学生7:20早读课开始。日间,40分钟一节课,课间10分钟。上午4节课,8:00-11:40。下午五节课,14:00-18:10。晚课第一节19:00-20:30常常有课、第二节20:40-21:40作业自习、第三节21:40-22:30走读生离校,住校生留班自习。超过21:50,不得自由出入校门。22:50为止,宿舍关禁大门,不得留外不归。
上午大课间40分钟,按日期安排各班级集体跑操,但一则很多学生对运动没有兴趣,二来索性经常有老师用以加课,三是大部分学生宁愿抓紧时间补觉。另有午饭后13:00-14:00时间和下午大课间20分钟,亦常常被临时安排补习与练习。即便是22:40之后,学生们回到了住处,未完成的作业和学习焦虑,常常使他们在短暂休息后继续学习到零点左右。这样的强度,每周至少五天,每天约15个小时。
至于周末,家远的住校生可在周五下午课后回家,周日上午返校。因为每周日下午安排小考试,90分钟,每周一科目轮流循环。每月安排一次月考,六个科目,三场考试,每场120分钟左右,占满周六到周日上午的时间。
总结一个学生每天日常的学习模式与作业数量,有语文、外语、政史地的抄写、听写、背诵,数学、物化生的刷题、考试。完成不了规定任务,就要受到惩罚,如罚抄、重背、加罚抄、再加背。政治课本段落抄10遍有之,犯错的数学题抄100遍也有之。数理化的错题也用上抄写惩罚法,初听不可理解,学生却说本市不止一个学校有如此风习。至于其意义,有的老师说,抄是为了长记性,记不住题目知识,记得被罚过也是好的。有的学生说,只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么是学生太笨,要么是学生太懒,从任课老师到犯错学生自己,都不知道该拿错误还能怎么办,罚未必进步,不罚更加不会进步,总之做点什么吧。
可是这样的教室“会令人发疯”,外语能考班级第三、费心心血的数学却总是吊尾,远程班女生圆圆红着眼睛说“真的是在教室里坐不下去了,心里好像有个声音叫着:要出去、我要出去!”自从被原班主任动员进入远程班后,一天比一天更明白自己跟不上如此高强度的拉练,而新班主任的眼里却看不见落后学生之苦,只觉得排名差学生之不可雕。远程班不仅学费比普通班贵,学习任务量上也是加倍。圆圆开始琢磨自己如何才能回到普通班去,而且要尽快回去,否则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都不堪设想。
3.量化学习的规训与惩罚
学习变成了量化任务、激励与惩罚。周、月、学期直至以高考为标准线的学习进度,分化为每天的知识点、每课的作业量、每期的考试分数、每一次的成绩与排名,循环递增的任务逐渐将课上、课间、睡前的时间填满。
高二上学期属于新增知识点密集,学习任务之重,被绝大部分老师和学生认知为“爬坡”阶段。但由于学期末的全省统一学业水平测试在望,即通称“会考”前必须完成规定学习内容,课程不断赶进度,师生皆无暇松懈。
以外语课为例,根据经验考纲范围,需要保证每周10个以上40分钟课时、一篇新课的进度,没有因少数学生吃力而放慢的可能。如果大部分学生都开始苦称进度太快、时间不足、难以吸收消化,应对办法往往是额外占用自习课时间,用于练习巩固。但每个科目面临的任务都相同,自习课数量有限,容易出现拆东墙补西墙,哪一门课的时间紧、老师严、惩罚狠,就优先占用其时间,如在语文课做外语作业,又在外语课做数学作业等情况,具体策略由学习任务量、科目老师的严格程度以及学生对其科目的态度来斟酌衡量、安排措置。
如此,没能顺利完成任务,或者被占用科目老师发现情况,结果都会以惩罚作为代价。在知道已无可能按时完成的情况下,也不乏学生“摆烂”,直接放弃拼抢追赶,主动等待加量惩罚,最终只是加量复加量的恶性循环。
关于日常课业惩罚的终极杀手锏,来自于授课教授通报家长施加家庭压力,或由班主任代表学校对无可救药的学生实施停课处置。促使学校、老师、家长达成合作的最高目标和最终底线,是高考,而十几岁的青少年仿佛是他们一致面对的最难把控、又最容易拿捏的对手。
学校、老师和家长的
合作训导
1.学校的监管:疫情期间每天进入校园要扫码测温、排队核酸,这样的流程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只是流水程序中多加了一两步。即便在没有疫情的日子,每天早晨6:30至7:20早读课开始之前,就由学校值日领导和老师站在大门口,检查学生入校的仪表、规范,包括校服、装扮、学生证忘记带则罚站、书包里不允许夹带没来得及吃的早餐。学校就是一个专门学习的地方,每个青少年在经过审批跨入校门的那一刻就必须是一名严格遵守规范的职业学生。
7:20早读铃声响起时,检查队伍鸣金收兵,训导主任负责将主要通道的每个楼层的铁门锁上,这样迟到的学生就无法偷偷进入教室混入点名册,而必须去办公室门前排队领罚。直到22:30结束前,会有学校值日领导和老师在校园里巡视或者悄悄出现在教室后窗随机抽查,如果碰到在校园里游荡的学生或者课堂上没有在学习的学生,则从言语训示、示众罚站、通报家长到离校禁课,或有学校规章,或遵领导意志,情形程度不等。在体育课听到活动的声音,或者在课间10分钟看到冲向厕所的身影,严谨有序的校园在寂静与喧嚣间按时交替呼吸,教学楼和教室有时候仿佛一栋栋监狱牢房。
河北衡水中学模式,在全国各地多有模仿者。对于能够理解、自愿服从规训的学生而言,会感激父母付出高学费送自己进入了一个有助于自律的强化环境,但对于并非心甘情愿每天花数小时沉浸式灌输应试知识的青少年来说,则不啻是兽困于牢,意义和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当学习从知识积累与能力锻炼的自然过程,逐渐变成竞争未来生活资源的手段,家长与孩子捆绑一体,不进则退。那么对于付出高管理成本的学校来说,其意义是什么呢?工作运转的量化成果最终体现为高考之后的升学率、招生率、排名位和薪资奖励挂钩,在以盈利为目标的私立学校,通过耗取学生的脑力身体资源,换取回报,甚至成为进一步投入资本追逐利益的手段。健康健全人才培养并不在年度教学计划的第一责任目标栏中。
2.老师的角色:在学生们拆东墙补西墙的时间游戏中,一些原本不够强势的老师会遭受损失,当长久以往他们也不愿意再成为牺牲品,就只有被迫变得严格起来、惩罚起来,于是最终卷入一场老师之间的时间与任务的领地攻防。远离“传道、授业、解惑”初衷,逐渐身陷时间分配、教学任务量、成绩评比等内卷竞争,使不少老师也感到疑惑与压力的苦闷。
在日常教学规划中,老师的任务逐渐明确为:知识内容解说,制定学习任务,监督任务完成,判断完成质量与未完成理由,调整学习任务,实施激励或者惩罚。老师眼中的学生逐渐被分为:聪明或者努力而居于上游的,聪明但是不苦干而居于中游的,或者努力但是不聪明因而居于中游的,以及拖全班平均分后腿、既不努力又不聪明的。
“不要对学生用情太深”是不少新老师初入职时从老同事那里收到的温馨提示,实践证明,尝试理解学生、宽容以待学生的教学方式,在量化指标的衡量逻辑下,结果是低效率。
一位温柔、讲感情、经验不多的年轻老师,在担任一到两年班主任之后就会发生改观,会在切肤的压力下认识到深刻的现实——下达任务是老师的主要工作,完成任务是学生的规定义务,学生失去学习主动性是普遍状况,根据喜好和能力自由吸取知识无法被教学目标所允许,各科目抢占时间、不断强化学习秩序、过度消耗学生体能和精力,就像停不下来的跑步机。学生们首先是以班主任为代表的老师团队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对象,而不是为了国家社会或者家庭个人的将来而倾心培养的有为人才。
从高考取得高分的目标上说,两者并非不可统一,但是从管理者的立场,更易于认同校园里的通行观念,即:既然所有学生都在这个模式中,如果有人不能跟上步调,那多半是他们自己的错误和责任,面对这样带点逆反与懵懂的十几岁,到了好说歹说无用,就只剩下通过不断加码惩戒手段使他们感到痛苦而认错改过了,除此之外已并无其他更好的办法。比起“撒手放弃、任由他/她淘汰出局”的选择,惩罚或者通报家长都算是负责任的。
3.家长的任务:在参加“高考训导大作战”的三方中,家长的角色与任务显得有些矛盾。学校需通过定期公告大小考试成绩以示向家长负责,班主任及各科老师则随时通过通报惩罚情况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负责,但“管是学校的事,教是老师的事,学是孩子的事”,绝大部分家长的感想是“使不上劲”,一方面,作为父母对于孩子的将来确实有责任、另一方面,除了提供钱、或者进一步付出心血精力陪读供应生活,则无从参与和负责。
自孩子跨进高中校门后,学习内容首先超出了家长能辅导讲解的知识范围,而学习方法及其成效检验的衡量法则体系,也越来越专业和复杂,偶尔和老师咨询一次,匆匆结束,一知半解,忙过几段日子之后就又追不上更新的信息了,久而久之,索性付于“全权交给学校和老师”的状态,初衷是为了孩子好、相信自己做出的择校决定、相信老师在班会上的语重心长,从那时起在内心达成协议——孩子首先是学校和老师面前为了高考目标而鞭策努力的学生,然后才是自己身边正在慢慢长大的孩子。
从孩子口中了解的校园日常由上课、补习与考试填满,无论是一周六天生活在校园里的住校生,还是每天十数小时待在学校围墙之内的走读生,作为父母,与孩子可以交流的话题越来越少,孩子愿意共享的生活内容也越来越苍白。当学校把考试成绩表发到手机上时,当老师的惩罚警报在微信群闪现时,家长的责任被提醒、被明确,但是参与的行动方式,只是循环的劝诫或者训导,把“能说的都说过了”,最终又会在孩子的反感抵触中不欢而散。
作为一名体育特长生,文化课的成绩要求相对较低,小羊是有机会走入好大学的,然而住校的小羊在寝室抽烟被退宿、在教学楼违纪被罚站、偷携手机被收走禁课、和女朋友吵架心绪不佳,消失了好几天,发信息给他母亲说自己想要振作、需要人来救救自己。没有一个同学朋友能完整说明他的情况,他的母亲也是一点点凑齐了这些信息,11月下决心到学校附近租房子开始陪读。但班主任还是隔三岔五抓到他,又或者完全见不到他的影子,大家对他的印象,一面是人前的满心赤诚、一面是事后的满嘴谎言。新年前,老师收到他母亲的微信消息,说已心力交瘁。不能回到教室的小羊,最后可能会掉入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管不上的缝隙。
能返回学校和教室的阿翔,不知该不该说是幸运的。虽然进入了远程班,喜欢却拿不了高分的科目和不喜欢却有利于考试得分的科目却使他感到折磨,排名坠落一度艰难到退学。但高考对于普通人家的孩子是必经之路,阿翔的父亲说,拿着高中毕业证进入社会根本没有机会,顶多跟自己一样做点小生意,谈不上将来,所以父子相谈慎重考虑,还是决定再坚持一下。
好学生vs差孩子?
豪闰是响当当的好学生,年级第一,若不是外语科弱势,总分可以遥遥领先几十分。“狂甩第二、完虐前十”,是他每次月考的目标。只是每次考试前都太紧张了,考后不理想就更是会懊恼很久,开玩笑说不如跳楼算了——“如果有一天不是年级第一名了,那我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他越来越成为老师们的忧心对象。考试只是一种方式,高考也只是一个过程,将来人生宽广、社会阔远,你想做什么呢,也还可以有很多兴趣爱好、理想志向。对此,豪润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也不知道,最初为了学习而努力、考了第一名好像是快乐过的。现在为什么不一样了?好像学习很痛苦,不学习也很痛苦。”
同是以年级前几名的成绩考入这所学校,Dong却与豪闰很不一样,一个大块头男生,很善解人意,见到老师总是很有礼貌,配合老师教学时捧哏积极向上,在家长、兄弟乃至于任课老师眼里,都算是个大好的孩子,可惜就是无心听课写作业,成绩排名一直在下滑,班主任痛心疾首的训话会让他心情低沉那么几节课,很快就又开始乐呵呵了。下课被围绕在一堆同学中间,向兄弟们晒手机里的女朋友照片,诙谐又认真地“我又没有什么坏心思,就是想安安静静地躺平、摆个烂,为什么就不行呢。”
更多的青少年处于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的状态,也没有足够的引导来告诉他们如何思考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和应该做什么。
手机、偶像、游戏是中学校园里禁而不止的对象,另外,恋爱也是学生之间的公开的秘密。“班里没有几个不谈对象的”,刚刚在QQ空间官宣的女孩子说,于是化几日淡妆,看起来精神奕奕,结果连续几节课的新知识听了个七零八落。另一个,“对象”每天放学后等在教室门口的女孩子,隔三差五闹了别扭,人虽在课堂上却心情低落、答题无声、黑板不看、笔记不做、作业错漏。一向佼佼榜首的外语成绩开始如乘过山车,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在考试与成绩量化指标体系下,学校和老师为了维系秩序已投入大量精力,无暇顾及青少年的情感活动,甚至在达成指标的情况下,情感活动的影响就可以被忽略,对于感情认知与实践的教育引导,既没有时间,也没有义务。
以上情况,若不经过近身观察,并不容易掌握。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可以普遍感受到的是——睡觉、睡觉、睡觉!有位老师曾愤愤地说,“什么时候、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学生们趴着一大片在睡觉!” 说到这一点,班里的吉祥物“麒麟”同学自己也感到不好意思,他谈文说理、通今博古,对学习的兴趣比真金还真,常常早晨5点起床赶工物理,晚上做数学到凌晨2点是家常便饭,外语课上还在拼命刷化学试卷,就是控制不住上课打瞌睡,没有未完成任务的课间倒头就可睡。该睡之时不能睡,不能睡时却困得要命,而每天睡足7个小时是不可能的。
与这些同学相比,琪琪又稳定又无奇,成绩始终班级中等,抄写单词的笔记本整整齐齐能堆一摞儿,哪位同学见了都赞叹,虽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补习英语,但是考不上第一名也不泄气,“因为我比较笨”,务实主义是她的信条,不争亦不抢,凡事应对的都是“学习嘛,我尽力了,将来呢,也不要大富大贵,就希望找个工作、挣点钱够花,过上差不多日子就行”,但几次说完这番话,她都给自己追上一声自嘲的笑,也不掩饰对自己的失望,既不是老师眼中的代表,也不是父母心中的骄傲,只有心中的信条支撑着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
尾声
从规则到劝导,从校规约束到情感灌输,来自学校、老师、家长的规训“合围”,希望塑造的孩子是这样的:考得好,以此为学习动力再接再厉,考得不好,就要多调动自己内心的反省,要学会挖掘原因,是“内容难了?没听懂?没练习?……”这样的客观原因,还是“懈怠了?偷懒了?不思进取了?……”这样的主观原因?如果是客观原因,就要从时间和身体上接受约束与惩罚,相信抄写、背诵与做题的效果,如果是主观原因,就要从思想和态度上顺从谈心、反省与压力的规劝。考试成绩,则是最终检验态度和行动的最高标准。
于是,十几岁的青少年,看到他们在课间贪玩淘气、打打闹闹,会觉得有点可爱,想想他们早晚贪懒赖床,似乎才是正常,但是这些在进入高中校园的院墙后就好像都变成了不正常。
于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被禁锢在规则规范的约束里,高强度的规训推着他们在流程里疲于追赶,不敢睡觉、不敢运动、不敢放松去玩耍,成为在高中校园内观察到的常态。
未成熟的天性与强制性的条框,使处于成长阶段中的他们陷入不自觉的矛盾困苦。如果环境是对的,为何身心如此痛苦,如果本能需求是合理的,又为何要背负如此之多的道德紧箍咒?如果不遵从,就要从身体和精神上承担重大后果,迫使一部分青少年开始思考行动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然而人生尚浅,无法靠自己得到有效答案。就算家长和老师愿意倾听与沟通,也多半找不到更好的解困之法,更何况双方各有立场的时候,再努力也是沟不通的。
日积月累、长以年计地承受着心理与精神上的焦灼与压迫,使很多孩子最后甚至分辨不清同痛苦的来源,而当此时,青春期原本正常的烦恼到来,往往就成为一根对于青少年来说不堪重负的稻草。
遭遇学习压力量增、人际关系僵化、价值观念紊乱、生活兴趣缺乏的多重困难,却无法通过倾诉与沟通得到解决,让青少年跨不过去的矛盾问题和压力焦虑,根源于制度环境,形成于日常规训。